多少解析度才夠用?
最近在整理 2000 年左右至今所蒐藏的動畫、MV、短片,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題目;到底分辨率、畫素該要多大才夠我們「人眼」使用?
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,有些早些年蒐集的影音內容真的很棒,但是卻被當時的畫質侷限了。
在今天 HD 當道的內容環伺下,突然切換到以前的影片,眼睛似乎無法接受這樣低的解析度;心理就會想著「那再過幾年,我現在蒐藏的 HD 是不是又會成為未來的『低畫質』呢?」。
從我早期蒐集的存檔解析度來看,最小的尺寸可以追溯到 320×240 的畫質,這個解析度目前在 Youtube 還是看的到,早期寬頻還在剛起步的階段,網路影音能提供的順暢,當時主流的 VCD 採用的亦是 360×240 的解析度;這樣的畫質在當時的時空下,好像也沒覺得不好、不夠,畢竟當時電視機的節目也就是這般的畫質(在數位相機的照片像素發展史也是如此)。
後來隨著 DVD 的普及,網路影音也跟著提升到 640×480 的畫質;到了這兩年 HD 720p、1080p 已經成為基本要求,電影院的數位版影片也跳到了 4K (4096×2160)的超高解析度,高階應用更推到了 Ultra HD(7680 × 4320)的畫質。
(這邊舉例畫質以 Wikipedia 上 Video Standards 裡的標準尺寸為主。)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這些影像的內容究竟該要多大才夠我們「人眼」使用?
根據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,普遍都引用或翻譯自攝影師 Dr. Roger N. Clark 所撰寫的這篇 and Other Details of the Human Eye ” href=”http://clarkvision.com/imagedetail/eye-resolution.html” target=”_blank”>Notes on the Resolution and Other Details of the Human Eye。這篇文章的中段寫到了這個問題「人眼大約等於多少解析度?(How many megapixels equivalent does the eye have? )」。
作者所闡述的資料是:目前科學界公認的數據表明,觀看物體時,人能清晰看清視場區域對應的分辨率為 2169×1213,約等於 324 萬畫素;再加上,上下左右比較模糊的區域,人眼分辨率是 6000×4000,約等於 2400 萬畫素;當然實際解像能力還要考愈人類的視角、以及大腦處理的減損。
也就是說,現下的 HD 尚未達到我們肉眼的清晰區域需求(HD 為 1920×1080,約為 207 萬畫素),接下來的 2K、4K、Ultra HD 才能真正滿足人類視覺的極限,達到近乎真實的畫質。
但是高畫質最終的需求還是會在大尺寸的顯示上,如同平面印刷或是照片,它們的發展早就來到了千萬畫素,也已經好像滿足了視覺的極限;不過實際上還是得端看載體的尺寸,尺寸愈大,還是會需要更多的畫素,這終究是個無止境的推演!
至於過去的內容,就只能讓它們維持在盡可能最好的畫質保存上了;當然有許多經典的影音內容,會有廠商推出所謂的「數位修復版(Digital Remaster)」,這樣的技術依然必須仰戴當時製作母帶時的最先進技術、高品質的影像畫質製作,才有可能從原始的母帶進行數位的畫質提昇。
【圖片來源:dailytech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