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Instagram及WhatsApp,「它」才更是FB的禁臠!

全球最大社群網站 Facebook 問世的日期是 2004年 2月 4日,轉眼間,十周年了。

但在科技掛帥的世界裡,十年可以發生太多變化。昔日的手機王 Nokia 宣布退出消費手機行列、微軟不再一枝獨秀甚至趨向落沒、Apple 推出iPad 改變世界的另一個習慣;在矽谷,這彷彿已經是宿命性的規則:過去功績輝煌的大公司被後起之秀一手拿下。所以十年對 Facebook 的改變呢?法新社整理了以下數據:

1. 截至 2013 年底,Facebook 每月活躍用戶為 12.3 億人,約為全球人口的 1/6。其中,9 億 4500 萬用戶透過行動裝置使用 Facebook。

2. 根據 eMarketer 的研究,2013 年北美有46.6%人口使用 Facebook,而最大市場就在美國本土,截至 2013 下半年美國用戶有 1.47 億人;其次為印度(8490萬)、巴西(6120萬)、印尼(6050萬);其他地區使用率西歐有35.7%,拉丁美洲29.9%,中歐和東歐24.9%,中東和非洲11%,亞太地區7.1%。雖然美國使用人數眾多,但若以滲透率而言,超過60%的香港及台灣簡直衝出亞洲,堪稱全球之冠。

3. Facebook 2013年獲利上升至 15 億美元,遠高於 2012 年的 5300 萬美元,營收也從 51 億美元上升至 78.7 億美元,主要營收來自網路廣告,有超過 100 萬的業者在 Facebook 上刊登廣告。

但是, 4. 顧問公司 iStrategyLabs 表示,2011 年以來 Facebook 已流失約 420 萬名高中生使用者以及 690 多萬的大學生使用者,55 歲以上用戶人數則增加 80%。

圖1. 顧問公司 iStrategyLabs 根據 Facebook 數據研究使用者年齡及人數的關係,意外發現年輕使用者的流失不可小覷 (來源:地球圖輯隊)。

十年對 Facebook 最主要的變化是行動裝置的誕生,Facebook 的首席執行長 Mark Zuckerberg 也曾經大方承認「Facebook 的未來將在手機上,但卻不是在 Facebook 所製造的手機上。」雖然 Facebook 在行動端的應用程式絕對是新機必載,但顯然不是全面捕獲流失的桌面端用戶及年輕用戶,除了達到飽和點外,YouTube、Instagram、Pinterest、Path、Snapchat 等年輕時尚的社群軟體是一大因素,更有趣的選項、更新鮮的體驗一直以來都是飛蛾撲火的「火光」,吸引著使用者。

Facebook 不得不承認在行動裝置的市場上起跑過慢,沒能及時確定行動戰略,並一直沒有找到主要的道路。

但 Mark Zuckerberg 非常有認清競爭對手的眼光,因為 Facebook 開始了併購之路,其中最能使 Facebook 版圖再擴張的非 Instagram 和 WhatsApp 莫屬。

Facebook 於 2012 年 4 月完成收購照片社交軟體 Instagram,當時開出的收購金額讓世界看到了 Facebook 的魄力 ─ 兩倍於市值的 10 億美元,其中 3 億付現,毫無懸念的打敗 Twitter 開出的 5 億收購價。緊接著在今年(2014)年初,Facebook 鎖定流通於各平台、擁有 4.5 億活躍用戶的WhatsApp,再度以天價190億美金完成收購。

圖2. Facebook 看似希望將生活社交功能都集中在一個品牌或者平台下,如果能達成,其價值將不可估量。

當時各方預測 Facebook 企圖藉由收購行動為其在行動領域上的未來發展鋪上紅毯,尤其以將 WhatsApp 收編旗下視為對行動通訊市場的進攻,同時也宣告放棄自身不溫不火的通訊軟體 Messenger。縱使 WhatsApp 聯合創始人 Brain 聲明「這兩款應用有著根本上的不同,Messenger是建基於Facebook社交圈的延伸,而WhatsApp是綁定手機號碼,在當初與 Mark Zuckerberg 談判時便已確立未來兩個應用將獨立但平等的發展。」但不論發展現況,由進入門檻及整體定位上,都尚未看出做為一個通訊工具 Messenger 更為優勢的地方:

1. 進入門檻:綁定用戶電話的 WhatsApp 可自動搜尋使用者手機聯絡人的電話號碼,並加入WhatsApp 通訊清單,換句話說,只要你會使用電話簿新增聯絡人功能,就沒有使用門檻;FB Messenger 則必須加入對方好友後才能聯絡,程序複雜且受限於其他外來因素。

2. 應用定位:在工作與事業的需求上,使用者可能有通訊的需求,但卻沒有意願將足以代表個人生活履歷的 Facebook 公開,因此綁定電話號碼的 WhatsApp 方便快速,反觀 FB Messenger 就有牽涉個人隱私與好友的疑慮。

但在宣布收購到完成收購的8個月裡,Facebook 已經用行動宣告了世界,Messenger 將不會被棄用,取而代之的是全球用戶將被強制下載這個應用。

圖3. WhatsApp被收購後 vs. Messenger被強制下載後的用戶狀況。

Facebook 從四月開始「要求」歐洲用戶使用 Messenger,並聲稱這個舉動在歐洲意外發現了「正向反應」,所以決定推行至全球。Facebook 宣稱從主應用獨立出來的 Messenger 將為每個月 2 億的活躍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,包括乾淨簡潔的使用介面,同步手機通訊錄,訊息回覆速度提升 20%,更順暢的傳送照片、群組訊息、表情圖案,直接發送語音訊息或撥打網路電話…等,雖然經歷使用者反彈,但在一輪「推廣」過後,Messenger 月活躍使用者已達到 5 億,有了 150% 的跨越性提升。但套句 Mark Zuckerberg 的話「Facebook 希望打造最好的通訊軟體,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和互聯」,那為什麼 Facebook 不全力發展鉅額收購的 WhatsApp 呢?橫跨低中高手機用戶市場的 WhatsApp 不就是最好的通訊軟體嗎?

顯然 Facebook 不這麼認為,一直堅持 Messenger 和 WhatsApp 功能並無太多重疊,反而 WhatsApp 的加入可以使Messenger的服務觸及「任何一個人群」,換句話說,Facebook 將 WhatsApp 視為彌補其在全球行動IM市場內滲透率不足的解藥,當然還有其在逐漸流失的年輕用戶群裡相對弱勢的地位。而在此觀念下,Zuckerberg 仍然會主力執行他曾經說過的話,「Facebook 會不吝時間、不吝巨額投資,力爭在 Messenger 業務上創造更多收入、實現盈利」。

所以今年六月,Facebook 成功向 PayPal 進行挖角,而這個吸引整個矽谷關注的主角人物是 PayPal CEO David Marcus;從一個管理 1.5 萬人的職位上離開,來到加州的門洛帕克參加不到 100 人的 Messenger 小組會議,也為 Messenger 的發展留下了呼之欲出的伏筆。

現在 Messenger 的月活躍使用者已達到 5 億,而該如何從產品賺錢,就是 Marcus 到任後要著手處理的第一個問題。Facebook顯然沒有把眼光放在貼圖收費、廣告收益等商業模式,而是把腦筋動在「行動通訊 + 支付」上面。除了選擇行動支付領域的佼佼者做為產品負責人外,另一項強而有力的證據是來自一位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的學生 Andrew Aude,在使用開發者工具 Cycript 探索 Messenger 時,無意間發現這個App的「支付」選項中,可以讓使用者在對話框中直接寄送現金,就像傳送照片般容易,款項可由使用者事先存在Facebook的信用卡或新增任何一張簽帳卡支付,當然交易會加上密碼確保安全。

圖4. 意外發現的行動支付畫面挑出了 Messenger 的下一步,新興的行動支付市場將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。

雖然 Facebook 尚未正式宣布相關功能,但如果P2P支付真的付諸實現,那麼未來朋友間、家人間、甚至團體間的金錢支付模式可能都將因此改變,更簡便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將支付資訊存入 Facebook,可為 Facebook 帶來更多企業廣告收益,及相關商業模式崛起;另外,根據世界銀行與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,去年亞太地區近 6,000 萬名外勞匯回國的金額將近 2,600 億美金,若將來踏足行動支付成為現實,Facebook 便可節省跨國手續費,削弱傳統的匯款角色,並從中賺取低額但龐大的利潤。

新加坡公司 Fastacash 在去年便已看到這個新興領域了,提供用戶從 WhatsApp、Twitter、跟 Facebook 將錢從英國轉帳到肯亞的服務,藉由收取用戶僅 1%的手續費而廣受歡迎。

而地處東南亞的台灣,也應該正視外勞行動支付這個新興市場的潛力。 

 

延伸閱讀:

跨境電商展開中國新戰場,台灣的勇士在哪裏?

以阿里巴巴看中國電商發展 (上)

以阿里巴巴看中國電商發展 (下)

掌握未來的電商決戰點,經營社群、贏在內容!(上)

掌握未來的電商決戰點,經營社群、贏在內容!(下)

用全方位網路影音服務打造3C思維新媒體憾動你心!